1、血战台儿庄》《血战台儿庄》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电影,由杨光远、翟俊杰执导,邵宏来,初国良、江化霖、赵恒多、翟俊杰等出演,于1986年上映。该片讲述了1938年春,国民党军在台儿庄与日军正面作战,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。
2、马石山十勇士1942年11月23日,日军两万人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“血洗扫荡”,数千名群众被围困在山上。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战士们,在执行任务后途经马石山时,意外的知道了百姓将遭受日军大规模劫杀的危境。于是,他们毅然自行决定留下来解救乡亲们。
3、这个《大决战三部曲》,成为了中国官方主导二战战争电影的高峰,后来再也没有达到过。其中调度真正的解放军士兵的大场面,也成为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再难还原的场面。第2: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这是冯小宁,不是冯小刚,有些观众千万不要看错了。
4、《平原游击队》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,苏里、武兆堤执导,郭振清、方化、张莹、杜德夫、梁音、周森冠主演的战争片,于1955年1月在中国内地上映。该片根据邢野舞台剧《游击队长》改编。
5、《珍珠港》是试金石公司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电影,由迈克尔·贝执导,本·阿弗莱克、凯特·贝金赛尔和乔什·哈奈特等联袂出演。影片于2001年5月25日在北美地区上映。
6、二战题材经典电影245部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《最长的一天》(TheLongestDay,美国、英国、法国,1962)全景式记录盟军诺曼底大反攻的史诗。盟军最大的一个成功案例。公认的二战战争电影盖棺之作。告诉我们成功中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重要性。
襄樊之战是决定南宋命运的关键一战,南宋参加最后一次襄樊战役的主要是吕氏军事集团的部队,虽然他们浴血奋战的功绩不容抹煞,但由于指挥失误迭出,以及南宋王朝的腐败自毁长城,最终导致了这一关键战役的失败。襄樊之战之后,南宋没有几年便迅速的败亡了,到1279年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跳海,南宋灭亡。
而这个人就是之前提到的南宋降将刘整,其实刘整不论是领兵打仗还是战略安排上都有着独特的见地,但是因为他得罪了南宋朝廷的权贵,被众人陷害栽赃,所以只好选择投靠元军,而忽必烈也认为他对襄樊之战有着很大的作用,所以就任命刘整为元帅,统帅三军以攻打襄阳与樊城。
正史: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,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。
咸淳八年(1272年)春,元军对樊城发动总攻,襄樊之战正式开始。三月,阿术、刘整、阿里海牙率蒙汉军队进攻樊城,攻破城廓,增筑重围,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,宋军只好退至内城坚守。四月,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阳府(今湖北襄樊市)、郢州(今湖北钟祥县)等地民兵3000余人,派总管张顺、路分钤辖张贵率领救援襄阳。
襄阳之战是南宋统治者消灭统一中国的重要战役,也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战役。这场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襄阳攻安阳滩之战开始,到南宋吕反围剿、张贵张舜元、龙尾洲、樊城,襄阳失陷结束。
咸淳三年(1267年),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策略,“先攻襄阳,撤其捍蔽”,他认为南宋如果“无襄则无淮,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”。刘整“攻宋方略,宜先从事襄阳”的建议为忽必烈所采纳,宋元战争进入了元军对南宋战略进攻的新阶段。
1、大火蔓延开来,那些因为藏在屋子里或地下室里仍然活着的人们,或者是被无情的大火所吞噬,或者是战战兢兢地跑到街上来,被那些仍然在屠城的清兵杀死了。甚至那些被正规的清军放过去的、赤身露体在街上游转的、孤弱无助的市民,又被成群的散兵拦住,乱棒打死。
2、要言之,原因有四:1.清朝入关,多尔衮采取剃发易服之策,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(公元1645年7月8日)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“剃发令”,强令异族人剃发易服,其执行口号是: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。清朝颁布“易服令”规定“官民既已剃发,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。
3、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,组织抗清,旋败,再遭清兵屠杀。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,反攻嘉定,亦败,嘉定第三次遭屠城。史称“嘉定三屠”。扬州十日:清兵屠城实录这段摘自著名历史学家、柏克莱加州大学历史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《洪业——清朝开国史》史可法的“深更泪”并没有能保住扬州。
4、有关扬州十日的记载主要来自《扬州十日记》;但此书长期被清廷禁止无法流通,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。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将此书由日本带回,「扬州十日」事件才广为世人所知,为辛亥革命的成功造就了舆论准备。